第三十七章 活在1992(第2/2頁)

“其實也不是這樣”,江媽說,“下崗的也有壞人,聽說偷啊搶啊的也不是沒有……但是這小姑娘,我知道她人品一定好。”

這麽“武斷”?江澈好奇了,問:“為什麽?”

“她長這麽好看……我活半輩子就沒見過比她長得好的姑娘……那她要不是一個要強,愛惜自己的好姑娘,壓根就不用去撿菜葉,撿煤核,更不用站到咱家店門前來開這個口,願意為她使錢的人,多了。”

江媽一番話說得斬釘截鐵。

別說,還真挺有道理的。

……

……

之後的日子,從開業初這一陣的最高峰下來,江爸江媽的服裝店日純利潤大概維持在200到300左右。

要等到這個曲線再往上,大概需要時間的積累,還有季節等因素的影響。

但就是這個數字,對於92年初,原本合計月收入也就3、400的夫妻倆來說,就已經很難想象了。

現在差不多一天就頂過去一個月了,他們既知足,又不滿足,充滿幹勁和動力。

江澈並不經常去店裏,偶然去的幾次,有時會遇見唐玥,打個招呼問候一聲,有時遇不到,也就遇不到了,只可惜少了一眼風景。

更多的事情都是從江媽嘴裏聽說的,比如唐玥的手藝真的很好,不論改換都仔細,替店裏賺了不少聲譽,比如她又接了幾家飯館的衣服換洗,能穩定糊口度日了,就是辛苦了些,偶爾幾次看見,她兩手泡水蛻皮,還有裂口。

另外服裝店的活倒是暫時沒有新的,因為那些老店,基本都早就已經跟人有了協議。

唐玥和江媽的感情現在很好,不少時候來巧了碰上江媽在忙,她就會留下來幫著看一會兒店,從不說酬勞。

與此同時,街面上也在變化。

出來找飯吃的人開始變得越來越多,小攤、推車、人力車、擦鞋的換雞毛的,吹糖的藝人,甚至路邊雜耍賣藥……很多曾經幾乎消失或隱匿在計劃經濟年代的營生,又都重新出現在了街面上。

這個國家的人民,永遠用最頑強的姿態,活著,只要給他們哪怕一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