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城裏的土地

北京三環是不是遠郊,蘇城覺得自己很有發言權,他怕張超說的太離譜,連聲道:“就三環吧,不要搞拆遷一類的事情,也不要和工廠直接打交道。你們學習一下人家外資企業買賣地產的方式,要合理合法,手續齊全的從政府手上拿地,否則寧可不要。”

外資企業在中國買賣商業的方式,就是讓政府拆遷了,再從政府手上購買,因為商業地產多在人口密集的地區,拆遷的工作不管國內國外,都非常的復雜。為了一個釘子戶而僵持10年損失千萬的事,跨國公司經歷的不少,國內的公司也會經歷的越來越多。

交給政府或者別的公司做拆遷,雖然會多花一點錢,但風險和麻煩少的不是一星半點。以1993年的土地出讓金來看,所謂的貴一些也著實是貴的有限。

張超理解的道:“就是像浦東那樣?請政府組織專門的公司進行拆遷和土地平整?嗯,這樣確實不錯,就怕當地政府不同意,假如只是解決一兩個工廠的生存問題,地方政府怕是不會下大力氣。”

李琳也跟著道:“如果買來土地空置著,不做工廠也不開發房地產,政府怕是不願意。再讓他們出面做了壞人,說不定把關系弄壞了。”

“這也是個問題。”蘇城早就想要成立一個投資公司了,但購買地皮是靈機一動,考慮的並不周全。躊躇片刻,他才開口道:“那就用來做商業吧,超市怎麽樣?”

“在三環做超市?太偏僻了吧。”張超一副老北京人的模樣道:“二環裏是北京的內城,街市都在裏面,人也都住裏面。三環的話,我覺得5年內都沒什麽太好的商業前景,超市容易壓貨。”

說著,張超很有回憶範的道:“我大姑當年嫁到廣安門大街,臨街的房子後面還有農民的菜園子,還有祖墳,最近幾年遷了些,聽說還有留下的。我覺得,三環做工廠不算遠,做商業的話,再過十年八年的比較好。”

城市擴張的步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5年以後也不過是1998年,北京的房價仍屬於正常人能買到的範疇,中關村還是三環外的郊區……用來做超市的話,購買力確實是個問題,與其現在做,不如五年後或者十年後再做。

用1992年的觀點來看,張超的話是沒問題的。蘇城點頭認可,然後想到了後世的紅星美凱龍,它們就是用建家具城買地的方式發展,主業的利潤差不多全部給了銀行當利息,地產增值卻變成了公司增值的手段,這麽著,他就再道:“那就做個別的,你們可以考慮一下家具城,裝修城什麽的,有沒有前途?”

張超和李琳互相看看,還是李琳小聲道:“蘇董,裝修我沒做過,家具就在市中心買好了,那麽大件的東西,從城外運進來,不是太麻煩了。”

蘇城默默的看向窗外,太陽很大,雲很白,果然是二環裏才是北京城的好日子啊。

再過20年,有幾個人在二環三環買了東西,是往裏面運的,那都是往外拉的。

三人各想各的,都在思考。

須臾,張超突的一拍大腿,道:“做酒店怎麽樣?”

“怎麽說?”

“我經常開會,要是突然決定到一個城市,經常會找不到酒店,會議室要是不提前兩天訂,肯定是沒有的。造一個遠一點的酒店,只要有特色,修的好,大家也不會在意遠近的,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商務活動多的要死,咱們公司是有總部的招待所,要不是這樣,非得常年預定酒店了,否則外地的供應商來了,經常找不到住的地方。”張超樂呵呵的道:“北京香山飯店那麽遠,提前10天都訂不到房間,咱們選址在二環到三環,只要設計的夠好,地方政府定然願意配合的,這是對地方發展很有利的事,我敢說,一多半的政府官員,對酒店比對工廠有興趣。”

酒店也是要繳稅的,90年代的高級酒店,繳稅比大型國企都要多。而且,高級酒店對於提升地方的城市價值很有意義。一個城市,有沒有五星級酒店,有沒有四星級酒店,有沒有希爾頓和凱賓斯基,那都是有極大的區別的。迪拜和阿布紮比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謂的七星帆船酒店和八星酋長皇宮酒店,無形中就提升了兩個城市的美譽度,使得沒有去過那裏的人也知道,這兩個城市肯定是繁華的大都市。

另一方面,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中國酒店業的第一個黃金期,遍地的政府會議和商業談判,將各大城市的酒店和旅店塞的滿滿的。也是在這個時候,幾乎每一個政府行局都籌建起了招待所。

正如張超所言,沒有自己的招待所,外地臨時來了客人,根本找不到住的地方。

這種酒店房間緊張的情況,在80年代末的時候,還主要集中在高档酒店,到了九十年代初,就擴展到了普通的旅店,剛剛開始出現的國內旅遊,進一步催生了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