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8章 嘗試(第2/3頁)

簡而言之,一支外貿團派出去,買回來什麽,廠子就用什麽。

在華約還興盛的時候,這樣的業務還簡單一些,蘇聯老大哥的裝備傻是傻了一點,畢竟是皮實耐用,型號什麽的也簡單,價格也是固定的,加上打了多年的交道,有時候還能買回指定的設備。

就是蘇聯貨不喜歡,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或者東德這樣的華約國家,也能提供不錯的設備。

然而,87年的世界,早就不是中國的國企人熟悉的世界了。

尤其是張廠長董廠長這一批老國企人,他們熟悉的蘇式裝備早就被淘汰多年了,技術改造的方向,早就朝向了東洋和西洋,但是,相比華約國家的交易,與日美歐的國家交易,就復雜的多了。

僅僅價格的變化,就不止有討價還價的環節,有些時候,貿易代表團為了談判的順利,還會犧牲一部分利益,換取另一部分利益。

比如說,為了順利賣出國內的某些商品和原材料,國內的外貿團就願意在裝備采購方面略略松口,壞心思的想,相比前任給國家賺到了更多外匯是政績,買新設備花多少錢是沒數的。

甚至,有些時候為了談下來某些國家重點裝備,外貿團還會犧牲非重點裝備,有意讓外方賺一點,其實就是挪東墻補西墻,補貼了預算卡的比較緊的重要裝備。名義上,以較低的價格談了下來,為國家節省了XX外匯,實際上,就是非重點裝備的采購企業吃了虧。

就宏觀上來看,甭管是外貿團、外匯還是國企,都是國家的,外貿團有靈活組織資源的資格和必要,但是,從部門利益和企業利益的角度來看,你犧牲我來成全別人,你問過我們全廠老少爺們沒有?

華北藥業的技改裝備要是跟著楊銳的團走,資源分配只是最基礎的,事實上,整個華北藥業的未來,都是與接下來采購的裝備掛鉤的。

無論是張廠長這樣主張全面換新的改革派,還是董廠長這種土洋結合的保守派,何去何從,都要看最後買回來的設備是什麽樣的。

同樣關心此事的還有胡秘書。

他翻著楊銳遞給自己的計劃書,心裏的震驚都快要壓不住了。

從根子上說,胡秘書其實並沒有將產業資訊委員會放在心上,只是喬公吩咐了下來,他就給安排了,殷勤大部分是給予諾獎得主的,而不是楊銳本人的。

胡秘書揣摩上意,覺得給楊銳的安排,更多的也是嘗試。

不是對制藥或者化工企業的嘗試,而是對國企的嘗試。

這其實就是80年代後期的主旋律。

國企將死——這種意識,在86年以前,也就是七五計劃施行之前,還不是太明顯,但是,進入86年以後,就越來越明顯了。

改革開放之初,國企的狀況其實是蠻不錯的,許多工廠都是三班倒的開工著,一些景氣的廠子,比如自行車廠、電視機廠、化肥廠之類的,廠長批條簡直能當錢用。

但是,國企的衰敗也是異乎尋常的快。理由萬萬千千,結果都是向著橫死去的。

前幾年,國企的狀況雖然引起了上層的關注,但是,擔憂的情緒並不重,自上而下的各級官員,都在嘗試著對國企的挽救,股份制被提了出來,大包幹的政策被執行了下來,上繳利潤也變成了收稅,黨委書記的權力也受到了限制,廠長制或者一長制更是鬧的風風火火,甚至國外的經理人也被引進來了,在武漢做起了改革先鋒手。

然而,所有這些措施,全部可以說是失敗了。

如果說國企是病人,改革是醫療手段的話,進入86年下半年,現有的醫療手段已然用盡,病人被宣告死亡,幾乎是邏輯上的唯一答案。

國企將死!

以21世紀人的觀點來看,這並不是什麽特別的事,似乎也無關緊要,但在86年,卻是嚴重到動搖國本的程度了。

按照改革開放的最初設計,這個國家是不會有紅紅火火的鄉鎮企業的,換言之,改革開放在企業層面,改革的就是國企,開放的就是國企,激活國企而提振經濟,是改革開放的最初計劃。

而今,國企竟然連呼吸機都用上了,要說不焦急,那都是假的。

從胡秘書的角度來說,請楊銳做產業資訊委員會的顧問,就是多試一種醫療方法,怎麽說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既然能得到國際上的承認,說不定就能弄出什麽靈丹妙藥呢?

這是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想法,可是,楊銳竟然真的拿出了一把丹藥,煞有介事的說,我能救活幾匹馬的時候,胡秘書的想法真的是:

夭壽了,棺材裏的屍體真蹦的起來嗎?

胡秘書忍不住抖了抖計劃書,腦海中不禁重溫起自己第一次見到不穿衣服的女人的時候的心情:

女人原來是這樣的。女人真的是這樣的嗎?其他女人也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