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7章 攪動池水

絕大多數的學者都是不指望諾貝爾獎的。

正常人思考諾貝爾獎,或者幻想諾貝爾獎的時間,都是在生命的前三十年,之後,他們見識到真正的科研的難度之後,就會喪失勇氣,放棄希望了。

全世界一年只有一個的科學獎,在絕望性上,可以用百米跑來形容——皇冠上的明珠,就放在你的面前,跑一次,你就知道差距了。

絕大多數的科研人,他們一生的奮鬥目標,其實只要做出一項技術發明,就很滿足了。

若是誰能做出一個完整的技術發明,已經足夠令大部分學者和技術員羨慕了。

至於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一座摩天大樓,越是靠近它的人,就越需要仰望。

也是因為這樣,淩志明才會對楊銳的到來不屑一顧。

也是因為這樣,楊銳拿出來的動態質量重置法,才會受到無數制藥公司的技術員們的追捧。

產業界的研究員,基本都放棄了在學術上的成就了,但是,他們看到這種方便的能夠檢測活性物質的技術,卻是激動的挪不動腿。

楊銳的講座,在接下來的幾天裏,都維持了火爆的狀態。

已經到了斯德哥爾摩的人,自然是要將楊銳的講座聽完的,而此前沒有關注到最新消息的技術員,又在不斷的湧向斯德哥爾摩。

楊銳之前做講座的內容,早就被人整理成文本,散步了出去。

即使能夠同步,仍然有許多制藥公司,願意將人手派過來,了解最新消息。

在制藥公司裏工作的技術員們,更是迫不及待的來到斯德哥爾摩。

大部分人,都是專程來聽楊銳的講座的。

之所以千裏迢迢的專程而來,是因為當堂聽課的效率更高——動態質量重置法是一項技術,也就是說,它並不是你看一眼就能知道的文學材料,它是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技術。

而來到斯德哥爾摩的技術員,與其說是來體會楊銳的“技術發布會”,不如說,他們就是為了提高效率來學習的。

有人講課,總比自學的效率高。

隨著各家制藥公司的技術員的到來,漸漸的也吸引了一些學者的關注。

有的人,就此跑來了斯德哥爾摩,既是聽楊銳的講座,也是與同行交流,或者,幹脆就是與各家制藥公司交流。

對於生物學家們來說,最容易得到經費的地方,就是財大氣粗的制藥公司了。

只要項目的方向相關,制藥公司們給起錢來也是非常大方的。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制藥公司,他們出於避稅等方面的考慮,往往關聯著資本雄厚的基金會,這些基金會的資金,雖然大部分是他們不能動用的錢,但是,投給科研單位的話,卻是暢通無阻的。對於歐美學者來說,爭取這種第三方資金,是比爭取國家資金還要重要的事。

短短的幾天時間,斯德哥爾摩就像是一座生物學的旋渦,將各方人等,都給拉扯了過來。

楊銳更顯的如魚得水。

他的肚子裏有的是存貨,又做了這麽久的大項目,在各方面的積累都不遜色於其他的學者,對於這種不是學術會議的會議,自然是手到擒來。

斯德哥爾摩一向是歐洲科學的集散地,被楊銳強力一攪,更是吸引力倍增。

斯德哥爾摩的存在相對於學界來說,就像是瑞士的銀行業相對於商界一樣,總有一個理由讓你出差來這裏,尤其是對歐洲的學術界人士來說,出差去斯德哥爾摩實在是太平常的事了,而且,越是站在學界前沿的學者,就越是關注斯德哥爾摩的動向。

他們就像是楊銳一樣,隨時都在尋找到瑞典刷臉的機會。

瑞典能夠維持一個學術集散地的狀態,也是源於此。任何機構在瑞典召開學術會議,都更容易邀請到學科前沿的學者,這些想要刷臉的高端學者,或者會覺得去美國浪費時間,會覺得去巴黎浪費時間,但他們都不排斥來到波羅的海之濱。

如今,楊銳攪動的旋渦,更是給了他們充沛的理由。

有刷臉的機會,為什麽不來。

甚至到了周末,正在美國為人體基因組計劃忙的焦頭爛額的達爾貝科,也飛抵了斯德哥爾摩。

“大家都在傳說,你要賣身給阿斯特拉了。”達爾貝科下了飛機,見到來接機的楊銳,第一句話就說的他懵逼。

“怎麽可能,這是謠言吧。”楊銳看著花白頭發的達爾貝科,心道,您也到了傳播謠言的年紀嗎?

達爾貝科露出笑容,道:“我知道是謠言,但學術界就是這樣,大家看到你和制藥公司走的近了,就總要忍不住猜測兩句。”

楊銳有些明白,擡頭道:“您的意思是說,我不應該和阿斯特拉走的那麽近。”

“只是一場講座的話,沒關系。”達爾貝科笑了笑,又道:“當然,你如果對諾貝爾獎沒興趣的話,靠近任何一家制藥公司都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