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章 梳理(第2/2頁)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但是,第三種諾貝爾獎獲得者,固然是將本國科學界的臉頰打的啪啪響,可要說得獎以後的發展,是遠遠不如第一種獲獎者和第二種獲獎者的。

特別是第一種獲獎者,自本國出發,獲得世界級的成就,是最順當的一種,其中典型的例子如桑格,58年得了一次獎,80年又得了一次,說明他在得獎之後的日子裏,是得到了充沛的資源支撐的。

第二種和第三種就比較辛苦了,尤其是第三種,打臉一時爽,年年要內耗。

楊銳如今才是二十幾歲,他可不想將大好的青春年華用來事後撕逼上面。

楊銳主要請教了三個人。一位是北大的蔡教授,一位是朱院士,一位是景存誠。

蔡教授為他提供了來自北大和生物學小圈子內的期待,朱院士為他介紹了學界的大拿們的想法,景存誠則為楊銳聯通了政界。

聽起來復雜,但是,有遠赴瑞典的往返機票,事情做起來就很容易了。

楊銳只是多出現了幾次,還特別篩掉了幾個人,最後將所有人都拉到成果鑒定會上,給自己投票,就算是將出訪團給定了下來。

G蛋白偶聯受體的清晰構象的成果鑒定會上,凡是對楊銳單獨獲得成果有異議的成果,都是楊銳統戰的對象,而凡是贊成這個結論的學者,自然就被看做是楊銳的支持者。

楊銳也不管他們真支持假支持,反正,只要梳理一圈,沒有礙事的疙瘩,他就滿意了。

最後,在確定了全部團員之後,楊銳又填上了景語蘭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