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章 勝利的號角

一間實驗室內,四個實驗組做同一個相似的實驗,亦是蔚為壯觀。

正常的實驗室並不是此種模式的,無論是蘇聯的實驗室、美國的實驗室,還是中國的實驗室,多元化的實驗是實驗室運行的先決條件,這就好像站在無數條岔路的中心,將所有人都往一條路上趕,時間長了,是不會有什麽好結果的。

另一方面,科研直到21世紀,其實仍舊是很私人的事,就像是現在,楊銳的設計和方案,以及谷強的個人能力與強運,乃是此項實驗的主幹,所以,強制要求別人來做配合,在越大的實驗室裏就越難。每個學者都有不同的想法,都有想要實踐個人想法的意圖。

不過,楊銳此時只是要求眾人臨時配合,加上有科研競賽的存在,包括滿海教授等人在內,大家雖然有點不自在,還是跟著做了起來。

三組重復試驗,一組實驗檢查,真正運行起來,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離子通道實驗室在多次擴容之後,也是終於體現出了它的價值。

多名高階研究員,在20名科研汪的配合下,立刻將簡單的狩獵,變成了規模化的圍獵,一項項收獲,很快就冒了出來。都是谷強當日沒有注意到的細節,隨著這些成果的出現,大家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所謂查遺補缺,雖然沒有發表CNS的機會,總歸不是一無所得的。

楊銳坐鎮實驗室內,本身並沒有去嘗試著操作實驗,他的手裏拿著論文,狀似閱讀的樣子,卻是心緒難平,看不進去。

老實說,就算是重生了一次,楊銳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能掌握一個規模如此龐大的實驗室。

是的,如今的離子通道實驗室,就可以稱作是龐大了。

即使放眼全國,楊銳的實驗室規模都可以排的上號。

普通的高校實驗室,其實就是個人實驗室,普通的地方高校教授、副教授們,申請一筆經費,弄一間教室或者面積更小的專用實驗室,趁著大四的學生做畢業論文,騙兩個過來就可以開工大吉了,沒有學生就自己一個人做,倒也能忙得過來。

稍微高档一點的就是有資格做碩導的教授,能騙三五個研究生,剝削的久一點,訓練的熟一些,就像是古代的鐵匠招學徒一樣,嘴裏說著跟著學是又快又好,心裏想的是怎麽讓他晚點出師。

博導級的教授更舒服一點,主要就是博士生的剝削年限更久,若是自家碩士考的,科研的延續性還能得到保證。

但是,就算到了博導,手底下也不一定能有幾名非學生的助手,在學校較好的情況下,能有一兩個屬於正常,但一個沒有的也很不少。

再大規模的實驗室,在國內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松散的實驗室大聯盟,這是最常見到的模式,許多就是在一個研究樓裏做研究,有表面上的隸屬關系,實際上還是該做什麽做什麽,財權物都分的清清楚楚,不過是另一種稱呼的院系大實驗室而已,另一種就是楊銳目前所擁有的實驗室,多名教授、副教授互相配合,可供調派,經費財權則由實驗室主任提供。

這種模式,對實驗室負責人的要求是超高的,首先一點,是你能湊夠充沛的經費,其次,你得年富力強做得了一線工作。

養活一名科研員很容易,給幾個錢就差不多了,不管是80年代的科研員,還是21世紀的科研員,平均工資都趕不上建築工地的大工,但是,養活一個科研組是相當貴的,教授級的研究員運作起來,更是花錢如流水,一年用掉一棟樓的經費都很輕松。

“年富力強”則是一項更高的要求,如果不是年富力強的實驗室負責人,通常很難維持得住一支緊密合作型的科研隊伍。之所以要說“年富力強”,是因為經費好得,人的精力卻是有限的。

例如同為超牛的屠呦呦和施一公,前者在一線工作的時候,是帶著隊伍的,當年為了做抗瘧藥物,國內組織的科研隊伍人數上萬,但是,在得了諾獎之後,屠呦呦卻不可能借機建立起一個大型實驗室了,無他,精力不濟而已。

相比之下,施一公就稱得上“年富力強”一詞了,而且,他始終沒有脫離一線工作,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統領一間大型實驗室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在中國的環境下,對大型的科研實驗室的區別,經常以臨時隊伍的模式來解決,包括兩彈一星計劃或抗瘧藥物的研制,皆是如此。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科研世界的發展,組建臨時隊伍的成本也是越來越高了。

曾經的楊銳,畢業的時候,最大的期待也不過是找一位知名博導,接受剝削而已。這種能有三四名教授、五六名副教授和講師,超過20名科研汪的超級實驗室,他是想都不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