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微乎其微

蘇先凱越做越是熟練,很快成為了牛視紫紅質蛋白的專家級人士。

實驗室的生活其實就是這樣,當實驗室剛剛開始決定做什麽的時候,參與者其實大部分是兩眼一抹黑的,只能在後面的研究中邊做邊學。

這大概與普通人想象的不太一樣,或者說,與產業界和政界生活截然不同。

產業界和政界最習慣的工作方式,重復大約要算作其中之一。例如一家私企,他最想要的職員,是有經驗的職員。什麽樣的經驗?做過某某項目,或者熟悉於某某工作,從而方便重復的經驗。

但在學界,就並非如此了。

除了一些小實驗室或個人會長年累月的做某種項目之外,學術界的拓展要求,或者說,開辟新領域的要求要高的多。

所以,大部分的學界研究員,其實是處於一種終生學習,並不斷的嘗試新項目和新工作的狀態。

高級些的實驗室就更加如此了,做的不說永遠是前沿科學,總歸都是些新鮮玩意兒,這些東西中,免不了有熟悉的,但免不了也有生僻的。

遇到生僻就學著做,自己讀書或者實驗訓練,最終做熟了,一個項目也可能結束了,然後再循環重復。

蘇先凱以前沒有做過牛視紫紅質蛋白,全世界做過的都不多,要說學習,也沒有地方去學習,學校裏教兩三種蛋白質就算不錯了,要是每種都教,不說教材能不能編的出來,沒有個千兒八百年的壽命,這種事就不用考慮了。

但是,沒有學過也得做,就自己琢磨著做,是最常見的情況。

重復實驗的效果之一也是學習的效率超高,如果是後進的跟隨者實驗室,通過各種重復實驗練兵是最劃算的。

當然,琢磨和學習,也是有方向的。

假如沒有楊銳的限制,蘇先凱更傾向的學習方向,是對牛視紫紅質蛋白本身的深入研究,了解它的工作機理和作用。

然而,楊銳的命令卻是單純的令人厭倦。

永遠都是單純的增產。

兩倍的時候增產。

五倍的時候增產。

十倍的時候,命令竟然還是增產。

蘇先凱的研究方向,也只能是不斷的增產了。

對於生物學家來說,增產向來不是什麽神秘的話題,越小的單位越是如此。譬如經常用做範例的青黴素,在50年代初的時候,全中國產量是幾十公斤,以至於20萬單位的青黴素,售價就達到了一兩黃金的程度,到80年代,中國的青黴素產量是多少呢?數百……單位是噸,面向患者的定價,也降到了一兩毛錢一瓶。

無他,青黴素的產量打滾兒的往上長造成的。

牛視紫紅質蛋白,在本質上,與青黴素也別無二致。

甚至與楊銳最初做過的輔酶Q10都很像。

曾經,楊銳在西堡肉聯廠的時候,輔酶Q10的生產方式,就是組織提取法,也就是弄點豬心牛心的攪和碎了,然後用各種手段將想要的輔酶Q10提取出來。

後來,包括西堡肉聯廠都改進了方案,采用了植物提取法,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之後的半微生物提取方案,乃至於全合成提取方案,亦是隨著技術進步可做的選擇。

牛視紫紅質蛋白就目前來說,只有組織提取法一個方案。

但是,比起輔酶Q10這樣的商品來說,牛視紫紅質蛋白這樣的研究材料,就不用太過於苛求成本了。

蘇先凱一邊要求增加新鮮牛眼的供應量,一邊開始徐徐的改變提取所用的溶液,甚至采取再提取措施……說起具體細節,自然是非常復雜的,但本質上其實頗為簡單,和工廠榨油差不多,一個是增加提取物的總量,一個是減少流失。

而且,就像是榨油要有精煉的過程一樣,牛視紫紅質蛋白也需要純化的過程。

蘇先凱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總算是進入了快車道。

產量的提升,也從原先的十倍,增加到了50倍的程度。

如此,北大離子通道實驗室,也就正式的進入了一個節點——原料的產量,終於超過了消耗量。

谷強、範振龍和王思勝,外加兩條科研狗,雖然忙的底掉,但終究,他們五個人是消耗不完這麽多的牛視紫紅質蛋白的。

對此,楊銳自然是不會輕輕放過,強制命令道:“本周給你們一個緩沖時間,大家加加班將老蘇一組做出來的牛視紫紅質蛋白用掉,從下周開始,我希望你們想到更好的辦法,加快實驗進程。”

實驗進程越快,原料的消耗就越大,當然,是有一些歪門邪道的方式,但在這麽小的實驗室裏,是沒有如此做的。

範振龍苦著臉,表示寶寶做不到,或者就給寶寶加人。

楊銳毫不同情的道:“增加人手的只能是表現較好的組,你們這邊的進度明顯衰慢,這是不能依靠增加人手來解決的,相反,你們得想辦法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