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1章 判斷

朱銘朱院士是相信楊銳的科研能力的。他雖然不是生物學的專家,但他了解國內的科研狀況。

也正是因為了解國內的科研狀況,他才更加理解楊銳目前所達成的成就,是何等的驚人。

不過,科研能力終究是科研能力,科研組織工作,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朱銘同志看來,這種組織工作,雖然不像是政治組織工作那樣錯綜復雜,但是,終究是需要一些經驗來處理的。

才剛剛進入科研圈子的楊銳,連國內的科研院所的科研進度都不了解,又何談發展計劃呢?

如果全國在某項研究方面,都是處於低水平的,那麽,提出高水平的發展技術,或許就可以稱作是好大喜功了。

同樣的,如果國內的某項研究是世界級的,那麽,如果要維持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就不免要進行大量的投資,但總預算是有限的,將大量的資金投給一家傳統而強悍的研究所是沒問題的,將大量的資金投給行政級別較低的新興實驗室就是另一回事了。

總而言之,朱銘同志並不認為楊銳具有處理此等復雜關系的能力。

然而,朱銘瀏覽了全文,卻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

楊銳提交的發展綱要的部分內容,和他不久前看過的文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稍等一下。”朱院士站了起來,打開另一邊的文件櫃,並從裏面取出了另一份文件袋,翻閱起來。

他翻的很快,先是對比了目錄,接著,又對比了內容。

朱銘沒有找到相同之處,但是,相似之處卻是很不少。

朱院士不由的皺起了眉頭:“楊銳,你認識武岱院士嗎?”

楊銳用了兩秒鐘回想了一下,道:“不認識。”

“兩系法亞種間雜交水稻乙型肝炎疫苗柱層析生產工藝,高效固氮的大豆根瘤菌,牛的胚胎移植,還有水稻和玉米的聯合固氮,你選擇的重點項目,和武岱院士選擇很像啊。”朱院士說話直來直去,主要是為了節省時間。

他覺得已經花費了很多時間在楊銳的文件上了,不免有些厭倦曲曲拐彎的對話。

內心裏,朱院士有點“將軍”的意思。

楊銳卻是輕松一笑,道:“英雄所見略同嘛。”

朱院士被楊銳說的嘴角一抽,不由道:“這個成語,通常是第三方來說的吧。”

楊銳點頭:“英雄所見略同。”

朱院士翻翻眼皮,總算他是見過各種性格古怪的學者的,也只是低下頭,繼續默默的閱讀。

要說起來,他問到武岱院士,本來就是有些著急了。終究還是潛意識的認為,楊銳還是名年輕學者,並不是有資格做出發展綱要的。

楊銳連續回了他兩遍相同的成語,終於讓朱院士靜下心來。

指責抄襲或者借鑒,對學者來說,都是非常嚴重的事件,理應嚴肅。

朱院士再不情願,也只好用更多的時間在楊銳的文件上。

當著楊銳的面,朱銘也不避諱了,就將兩份報告鋪開,比較了起來。

楊銳施施然的喝著茶,等著朱銘的決斷。

他最不怕的就是比較了。

武岱院士的文章,他的確是看過的,但是,863計劃的最終版本,卻並不是武岱院士的版本。

原因很簡單,武岱院士撰寫的生物學發展綱要,太過於偏重於農學,更準確的說,武岱院士身為農學方面的學者,他對農學更加熟悉,以至於他的文章,不由自主的帶著強烈的個人風格。

每個人都對自己了解的領域,更加贊同,這是種難以避諱的傾向。

而在863這樣的國家級計劃面前,任何一點傾向,都會被無限放大,更不要說,有的人還會人為的刻意加重這種傾向——在全部經費都由國家負擔的時代,科研領域真的是一言則興,一言而衰的。

武岱身為院士,急吼吼的遞交一份發展綱要給朱院士,其目的,也就是施加自己的影響力了。

就像是現在,朱院士看到楊銳的計劃書的第一時間,就是拿武岱的計劃書做對比,所謂先入為主是也。

國家在農學方面的投入越多,站在農學頂端的武岱所能享受到的資源就越多,他的徒子徒孫們的發展就越好……再是一片公心之人,在這種問題上,也不免受私心的驅動,何況,他拿出的發展綱要,也並沒有什麽錯誤。

國家級的發展計劃,終究是要有側重點的,撒胡椒面似的出錢,原本就是70年代的風格,若是不做修改的話,863計劃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過,相比武岱,楊銳卻能看得更遠。

他不僅知道發展的方向,他還看到了發展的成果,他甚至知道哪個實驗室的哪項成果,最終結出了累累碩果,他同樣知道哪些看似繁茂的大樹,最終是一株太監樹。

楊銳用不著指名道姓,但他的發展綱要,卻因此充滿了濃濃的自信,以及邏輯嚴密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