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當得起

楊銳總算是體會到了提一條魚,就能搞定一名主任醫師的快樂了。

唯一的問題在於,他需要搞定的“醫師”的數量有點多。

不過,相比毫無還手之力的被罵,楊銳寧願多買幾車西瓜。

送西瓜的工作,被楊銳交給了自己銳學組的幾位同學,王國華、曹寶明、黃仁等人都屬於臉皮夠厚,拉的下面子的人,稍微跑上幾天,就熟悉了這項工作。

一車車的西瓜運進來,一篇篇的文字送出來,京城當地的媒體,很快掀起了波瀾。

“治病的良藥,還是要命的毒藥!”這是京城電視台的節目討論。

“學者的良心。”這是支持楊銳的《公眾醫學》。

“為中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委員會喝彩!”這是衛生部下屬的報紙,在收到西瓜以後的反饋。

但是,更多的媒體,收的卻不是楊家的西瓜。

“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官僚作風何時休。”

“外企來華,無奈退場。”

“國外的好藥進不來,國內的委員威權重。”

“官本位,折射國內企業的困境。”

被京西制藥總廠和三木公司搞定的媒體們,湊熱鬧不閑事大的,努力生發著自己的想象力,順便將收了楊銳西瓜的媒體,罵的狗血淋頭。

收了楊家西瓜的媒體也不甘示弱,盡管人單勢薄,但總有二三十家,今天發一篇文章,明天來一個導論,也是有模有樣的。

就像李沖說的那樣,媒體界吵個架什麽的,實在是稀松平常。

如今的媒體最流行的就是大討論,比如經典的全民大討論:人生路為何越走越窄。引起了多少媒體參與呢?簡單的說,是全部。全中國的媒體,都參與到了裏面去,從強悍的《人民日報》和《參考消息》到鄉鎮一級的黑板報,整整將這個話題玩了年許,而當年刊登《潘曉的來信》的《青年雜志》,當期賣了325萬份。這個數字給21世紀的紙媒看,除了雙膝跪地,也不能有更多的反應了。

媒體實在是喜歡各種各樣的討論,討論好啊,不光減少采訪的工作量,而且,還容易吸引讀者。

空對空的吹大氣對記者編輯們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而吸引讀者的工作就更重要了,想想看,如果讀者對一項討論有興趣,他可能不去看後續嗎?

各種大討論,簡直是最適合紙媒的天然的連載方式,事實上,現在就沒有哪本紙媒是不刊載某種討論的。

如果不這樣做,你的銷量很快就會降下去。

盡管大家都是吃公家飯的,銷量降低不至於影響到收入。

但換個角度來看,80年代吃公家飯的人,也不在乎收入,因為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無非是年資和職務的不同,有幾十塊錢的差距罷了。

然而,大家還是會在乎一些事的,比如事業。

做媒體的,總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

而且,銷量越高的媒體,在各自所屬的單位裏,也更顯的重要,不能加薪,總要升職吧,否則人生還有什麽奔頭。

在西瓜和銷量的雙重促進下,各大媒體,在律博定的討論中越走越遠。

民眾的興趣,也不經意的受到了媒體的影響。

媒體本身就具有導向的作用,更何況,此事原本就是挺有關注點的。

80年代的科學故事裏面,最常見的段子,就是某某中國老教授,某某中國工程師,某某中國技工,某某中國農民,用他新奇的智慧和與生俱來的知識,勇敢而巧妙的戰勝了看不起中國人的外國公司、名人、政客、學者、富商、美女……

楊銳的故事稍微有點不夠全面,畢竟,是否戰勝了外國公司還是不能確定的事,但直播……有時候更容易激起大家的興致。

信件,像是彈幕一樣,不斷的湧入各家媒體的收發室。

而信件的數量,向來是紙媒評判讀者興趣的重要考量。

《京華早報》編輯室。

自告奮勇去取讀者來信的王博,首先將指明自己收的信件挑了出來,旋即迫不及待的炫耀道:“說律博定的那篇稿子,今天有100多封信。”

對他們這樣一家僅在京城和少部分華北城市發行的小報來說,過百封的讀者來信,是很少見的。

同坐在一間辦公室裏的總編也不由自主的擡起頭來,問道:“都是說那個藥的?說什麽?”

“主要是問怎麽回事啊,還有評論的,也有罵外國人的,也有罵中國專家的,還有罵我的。”王博越說越開心,說到罵自己的時候,都笑出聲了。

總編也笑了,問:“罵你什麽?”

“罵我胡說八道啊,侮辱人啊,胡編亂造啊,還有還有,說我跪舔美國人,這個詞用的真好,總編,這封信我留下了?”王博眯著眼,一副被罵出了高潮的模樣。

“留下就留下。”總編不在意的道:“接下來準備寫什麽?這個話題還有沒有發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