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出國(第2/2頁)

同行的還有一票專家學者,事實上,除了隨團的幾名工作人員以外,就屬楊銳的年紀最小,顯的有些乍眼,有好奇的就過來聊兩句天,但沒多長時間,熟悉的學者們就聚攏成團,自顧自的討論了起來。

楊銳雖然不說話,但還是豎著耳朵傾聽。

學術討論與聊天的區別除了內容就在於邏輯性,主要仍然在內容。

對此,楊銳其實是有些心虛的。

從上一世到現在,他滿打滿算也就學了七八年的生物,其中還有大半的時間是基礎研究。這樣的學術水平,在一所學校內還不太顯眼——80年代的年輕學者有博士學位的少之又少,能讀七八年書也算說得過去了。就知識面和垂直深度來說,楊銳不會遜色於人。

不過,站在全國的學術圈子裏,楊銳寫論文不怕,聊天卻是有些畏怯的。

就像是面試比簡歷更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深淺一樣,楊銳還真怕自己被人掂量出了深淺。PCR技術且不去說,國內現在還沒有注意到這個的人,鉀離子通道的研究,實際上是非常艱深的內容,屬於現代生物學熱門領域的尖端研究,楊銳也怕多說多錯,讓人揪了出來。

好在沒有幾個學者想要找楊銳的茬兒,都是閑適的聊天,三無不時的還有人遞根煙給認真傾聽的楊銳。

楊銳是在為美國的會議做準備,到時候,他是少不了要參與此類探討的。

等楊銳認真的聽了兩個小時以後,開始有學者覺得:這個年輕人還不錯,謙虛守禮。

當然,謙虛的前提是他們知道楊銳做出的成績。

正如楊銳擔心自己的表現及不上鉀離子通道的档次一樣,學者們看著完成了鉀離子通道的研究的楊銳,也是觀察多於評價。

從學術角度來講,鉀離子通道的研究亦是可贊可畏,時至今日,即使人人都知道采用相似的方法做研究,能刊登論文上CNS,可國內敢做這個的項目組,仍然不超過兩位數。

面對創始者,如果楊銳是個七老八十的學者,大家或許會表示一番崇敬,如果楊銳是個年富力強的中年學者,大家或許會表示贊賞,可楊銳甚至連青年學者都不是。

這就讓主動找他聊天的學者幾乎沒有。

直到上了飛機,座位在楊銳身邊的學者,才一邊給楊銳遞煙,一邊打量著楊銳,和他緩慢的聊了起來。

楊銳從空姐遞送的托盤裏抽了一支中華煙,抽起了過嘴眼,不一會兒,機艙裏就充滿了濃濃的煙味。

而巡遊於機艙內的空姐,依舊是面帶微笑的為各位客人奉上香煙。

楊銳入鄉隨俗,在一手煙和二手煙的浸潤中,思考著如何獲得會議演講的資格。

他將參加的國際遺傳學大會規格不低,時間卻只有短短的三日,有價值的演講基本集中在首日和最後一天的前半天,能做大會演講的沒幾個人,楊銳也著實有些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