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重做試驗

“你要我做金屬玻璃的實驗?”魏振學只聽楊銳說了一半,就叫了起來:“我是做化學的沒錯,可咱不做這個啊,你也是搞研究的人,不能看見化學的項目就讓我做吧,我不做。”

“不是讓你做出來,是讓你重復試驗,檢查它的數據,你不覺得數據太漂亮了?畫出來的曲線幾乎和經典曲線一樣了,數據處理都快省下了。”同樣的實驗,數據好看的解釋起來就簡單,說服力更強,數據不好看的就需要用數字和計算來解釋了,難度更高,說服力更弱,這就好像車輛走勻速直線運動好計算解釋,車輛要是走堵車運動,計算解釋肯定比堵車本身要煩的多。

研究員追求漂亮而經典的曲線,這是最好的實驗數據,然而,現實的實驗大多數都是不好看的數據組成的,經典曲線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國內目前的實驗條件,你不能指望篩眼比黃豆還大的篩子下面只有芝麻。

魏振學被楊銳轉移了視線,低頭重看論文,一會兒說:“是挺漂亮的……但我也不是研究這個的!我想做化合物合成,不想做金屬玻璃。”

“搞研究做實驗的,哪個不是邊學邊做的?你先把金屬玻璃的實驗做出來,以後我資助你搞化合物合成。”

魏振學被說的有些心動了,問:“那我就照他論文的模樣重復一遍。”

“只重復一遍不行,你必須做出結果來,或者證明這個結果做不出來。”楊銳停了一下,道:“對外的話,你就以這篇論文為比較,做一個延伸論文,如果結果證明李鑫的論文確實可行,你就當什麽事都沒發生,投稿發表好了,算是給李鑫增加一個引用。如果結果證明李鑫的論文不可行,你就以自己的論文受到了影響,向雜志社和李鑫的單位投訴。”

楊銳現在只是懷疑,他也不能肯定李鑫的論文就一定造假。人家萬一是真的走狗屎運,做出了漂亮曲線呢?

魏振學又看了作者的名字和單位地址,說:“重做論文也不好做呢,我以前搞煤化工的,和輕工不一樣。”

“我知道,可你不能繼續做重工吧,總要轉一個方向。”

“我想做化合物合成。”

“化合物合成這個方向當然好,我不反對,現在是想找你先做這個實驗,是你幫我忙啊。”

“我想做化合物合成。”

“化合物合成的設備還沒到不是?你閑著也是閑著,做這個實驗,不耽擱功夫。”

“我想做化合物合成。”

楊銳的臉都綠了:“咱們不說化合物合成行不?”

“這個實驗用的儀器,咱們實驗室沒有,全部買下來,少說得二十多萬。”

楊銳松了一口氣,說:“我想辦法給你借。”

大部分的實驗儀器是專業的,不做該領域的實驗,以後都可能用不上,而且,儀器也不是電器,掏錢就能買到,訂貨的時間往往長的令人發指。

魏振學想了一下,點點頭說:“材料也要幾千塊。”

“這錢我出了。”這是逃不脫的錢,要重做實驗就得花錢,往往還得多花錢。

因為對方做出了結果,實驗就結束了,你得證明做不出結果,當然得要多做實驗。所以,重做論文也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因為檢查和重復論文往往比直接做出來還難。

比如號稱中國最牛化學所的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就曾經有過博士生造價的醜聞,她的院士導師不得不派出數名博士生,用了半年時間,花費巨資才確定了造假的事實。

當然,人家是高智商的高端造假,用院士的話來說,是把30分的成績造假成了90分。李鑫的論文水平在那裏放著,如果造假了,也不可能像是人家那樣高端。不過,要證明此點,至少得比李鑫的論文水平高端一點,才能做到。

這也是無數研究者前仆後繼的造假而未獲懲戒的原因之一。造假的成本很低,而證明造假的成本卻很高。

魏振學有段時間沒好好做實驗了,新的實驗室建成才沒多久,好的項目所需的經費也不少,楊銳都沒開工,他自然也沒有東西可做,本人是饑渴難忍。

思來想去,魏振學道:“你讓我重做這個論文可以,但你得讓我做第一作者。”

楊銳莞爾:“別第一作者了,這個項目全是你的,除了時間上的要求以外,我不做別的要求。”

“真的?”

“千真萬確!”楊銳心想:你就是讓我做第一作者我也不做啊,學術打假這樣的名聲,好聽不好玩。

魏振學卻是一下子高興了。

他寫的論文不多,給楊銳做助手期間,跟楊銳混出來的多是第二作者,實際上,楊銳給出的第二作者都寥寥無幾,必須是魏振學深入參與過的論文,才會給他第二作者的名頭。

而作為研究者,每個人都希望寫著自己名字的論文越積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