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票房注水(第3/3頁)

果然,消息傳開後,程穎、王姐、黃渤、湯唯等人接到了鋪天蓋地的約訪函,眾人通通婉拒,由公司統一處理。

相反,華誼那邊可能還處於一種亢奮之中,竟沒及時設防。

記者:“請問《風聲》票房多少了?”

某工作人員:“估計快2.5億了,現在還沒下線。”

“那票房有沒有虛高呢?”

“呃,實在到底,也有2.2億了吧。”那邊馬上改口。

“為什麽現在電影都虛報票房呢?”

“你是說《阿童木》嗎?唉,主要它報得太離譜了。因為賠得太厲害,票房不得不報,又不好意思說實數,幹脆說個虛的吧,反正也沒人知道。”

……

話說2004年以前,國內的票房都是人工統計,不僅耗時耗力,還不夠準確。2004年開始,官方鋪開了軟件系統,通過互聯網來計算票房,而負責統計發布的,正是總局的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

這是國內唯一的權威票房統計機構,來源於全國影院計算機售票終端實際收到的數據,每周二出爐,每周四在《中國電影報》上發布。

但由於發布不及時,又沒有合法的網絡轉載,認知度和影響力十分有限。講真,大部分人連《中國電影報》長啥樣都不知道。

此外,即便以這種方式統計,仍然存在統計票房比實際票房低的現象,兩者間的差額大約有10%.

目前,中國的電影市場分為三級: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和農村市場。

二級市場一般不采取分賬形式,而是以租片,或買斷的方式放映,導致很多票房無法準確上報。至於農村市場,那簡直是奇葩,很多放映室以紅白喜事包場的方式取得收入,票房根本沒法算。

通過上面可看出,正是因為信息的不透明和次級市場的落後,才導致發行方敢肆無忌憚地吹逼。

到了2011年以後,信息越來越公開化,多個手機軟件可實時查看票房,吹逼的現象才基本消失,可又轉化成新的造假方式——自產自銷。

就是片方自己花錢包場,美其名曰:公益放映。嚴重點的還有院線幫忙,做虛假排片。這裏面涉及到的,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背後的資本。

比如《葉問3》,它的發行鏈條上,不僅有兩家上市公司,還有1家擔保公司和多家P2P公司。而在電影上映之前,兩家上市公司曾以保底發行的名義,對外公告投入了總計1.6億的資金,保底目標為10億。

這算盤打得太明顯了,簡單說:高票房能刺激股價。

總之呢,以前是一套規則,以後是一套規則,玩的就是產業遊戲。包括這次,光線傳媒絕對不會後悔自己做的事,只會後悔被抓到了小辮子。

他們正打算裝幾天孫子,靜等事件平息,結果誰也沒想到,存在感近乎於零的觀眾群體,竟然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