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2001:太空漫遊》(第2/3頁)

比如原著小說前面部分的太初時代,對古猿的描寫內容非常豐富,古猿簡單基礎的心理活動、神秘石板對古猿的影響、古猿如何向人類邁進的一小步,甚至古猿如何在食物鏈上改變了自己的地位!

其中有段語言的產生和人類文明的關系,林翰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有啟發性。

不過在電影裏面,就是一群猿猴,開始發傻,後來發瘋,沒看過原著的人很難理解它們究竟在幹嘛。

畢竟這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影,畫質、音效、配樂甚至演員的表演、特效、演員的口音都有些落伍了,而且有部分畫面反復出現,讓人忍不住產生討厭的情緒!

當初林翰在看完了那部電影之後,就對所謂的原著小說嗤之以鼻,不敢去觸碰。

之後到了大學時才有所改觀,因為他在圖書館裏面看到了好幾本標題相似的圖書,從2001、2010到2061、3001應有盡有。

看著這些雷同的書名,他一直以為是有人通過電影模仿的偽書,沒什麽興趣,可是有一天忍不住全部給借出來閱讀一番,這才發現他差點就錯過了經典!

《太空漫遊》四部曲的作者克拉克是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被《洛杉磯時報》評價為太空時代的桂冠詩人,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

《2001:太空漫遊》是克拉克與電影導演斯坦利共同創作的一部作品,可以說這部小說就是為了電影的劇本而創作的,後來小說也獨立成為了科幻小說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斯坦利在制作同名電影的同時,克拉克正在努力完成小說的最後一稿!

於是在1968年的春天,電影比小說早幾個月誕生了,很多讀者都覺得小說解釋得太多,破壞了電影的神秘性,不過克拉克卻覺得印刷文本原本就該比電影展示出更多的細節來。

把電影跟小說相比較來說,林翰還是更加偏愛小說一些,這並不是說電影拍得不好,而是電影跟小說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字蘊含的信息很多都是影像不能呈現的!

從第一部小說可以看出來,克拉克大概根本沒有打算寫後面三部,小說的情節跟電影略有出入,但並不影響大局。

可是從後面的《2010:太空漫遊》開始,小說情節就跟前面一部小說有出入了,反而跟電影情節掛鉤。

這大概是因為電影太有名氣,所以作者就順便跟著電影續寫起來,但只是部分細節,並不影響故事大局!

小說跟電影都十分偉大,同時也有很多被譽為神預言的地方,這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太空漫遊》的牛逼之處。

電影跟小說都是在1968年上映、出版的,那時候人類還沒有登上月球。不過就在幾個月之後,美國人就登上了月球,阿波羅號的宇航員們都看過這部電影,還在飛船裏面播放了《藍色多瑙河》!

電影一開頭的航天飛機,在那個年代根本不存在,更不要說是空間站了。

甚至連進入空間站的聲紋登陸,這一直到幾十年之後的現在才實現!

最驚訝的其實是1970年,阿波羅13號遭遇意外,向任務中心報告的第一句話是“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

這幾乎就跟小說裏面的台詞一模一樣,不知道純屬巧合,還是因為宇航員們不經意在模仿。

而到了1977年,美國旅行者號探測器應用了本書中設想的技術,並且在2013年代表全人類正式飛出太陽系,走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當旅行者號還沒有飛出太陽系的時候,它傳回了第一批土衛八的圖片,這幾乎跟小說裏面描述的完全一致,眾多科學家都被克拉克的預言嚇了一大跳!

不過放在林翰這邊的話,他如果寫出這些東西來,外界肯定不會說這是成功在預言,而是會覺得這剛好跟歷史還有事實掛鉤,更加具備真實性跟代入感。

很多小說就是這樣,采取似是而非的寫作手法,讓讀者們分不清楚那究竟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故事,從而更加沉浸在故事裏面!

……

“因為太空漫遊,我們仰望星空的意義從此不同。”

既然是國內第一次將文學作品帶入太空中,那麽林翰覺得太空漫遊這個題材跟內容非常適宜,不過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航天中心的領導們肯定希望林翰的新書是以國內為背景的,而不是這樣外國人為背景,這如果放在以往的話,肯定要背上政治不正確的標簽。

可林翰著實有些害怕某些人的過分解讀,明明沒這個意思,偏偏像是在做閱讀理解一樣,一個正兒八經的顏色都能給你分析出各種不同的態度來!

樹大招風的道理很明顯,很多人就等著給林翰挑刺,想要看著他從神壇上跌落下來,要是能狠狠踩上幾腳就更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