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節:老媽子(第2/3頁)

杜安默默地聽著韋榮琛一點點從雞蛋裏挑骨頭,時不時地附和上一聲“嗯”“是的”“說的有道理”什麽的——沒辦法,他之前才海吹了一通韋榮琛,把韋榮琛說的是多麽的天才、自己有多麽欣賞他,現在聽到人家的見解肯定是要給予肯定的,不然剛給他建立起來的自信心又要沒了。

而在杜安的一通附和之下,韋榮琛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問題真的很多呀……”

韋榮琛說到這一點,眉頭皺的更加緊了。

最後他下了一個決定。

“再重新來一遍吧。”他說著,把目光投向了杜安,“杜監制,你覺得呢?”

杜安給予了肯定,“嗯。”

然後韋榮琛就開始安排現場的工作,自己下了場去開始找演員們分別講他剛才注意到的問題,杜安則是一個人繼續坐在原地,一動不動,跟尊彌勒佛一樣半眯著眼睛靜坐養神。

其實按照杜安的想法,剛才那條能過了,韋榮琛說的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拜托,這就是一場過場戲,因為鏡頭的關系,觀眾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主角身上,誰會注意到剛才一閃而過的群演的眼神是什麽樣的?至於主演王錦書的步子問題,那就更加不是問題了——不管他是走得快還是走得慢,都有說法:走的快了,那說明他現在是要趕著去自己店裏看看,走得慢了,則是說明他這個人的性子不是那種急躁的,附和劇本中他的角色性格設定,怎麽看都沒問題。

之所以會有這麽多“問題”,其實全部都是因為韋榮琛自己。

《蕭山》這部電影的制作成本是800萬,不多,這還是因為杜安自己參與了投資、幾乎是免費擔任監制的遠觀。

如果是對於杜安來說的話,這制作成本簡直少的可憐,但是對韋榮琛他們來說,800萬制作成本的片子,這可是部絕對的大制作啊!

首次面對這樣的大制作,韋榮琛肯定想得很多,杜安甚至都能夠猜到他會想些什麽: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會讓這800萬收回成本?自己是不是能夠憑借這部電影在電影圈順利打開一條路子?自己如果這部電影拍砸了的話是不是就再也沒有真正進軍電影圈的機會了?如果自己拍的不好的話,是不是一輩子就只能呆在劇場,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如果這部電影制作成功了的話,自己是不是就要開始發達了?……

有這麽多東西要想,韋榮琛對於這麽簡單的一條戲都要考慮這麽多也就合情合理了,杜安也是理解的,畢竟他當初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拍《風月》的時候,他就是這樣的一個處境,退一步一無所有,進一步海闊天空。當時杜安拍戲的時候要說半點都不緊張那肯定是假的,只不過和韋榮琛相比,他的心理素質要好很多,至少他半點沒有表現出來,也沒有讓自己的緊張幹擾到自己的理智和專業知識。

“ACTION!”

“CUT!”

“ACTION!”

“CUT!”

……

就像韋榮琛的簡歷一樣,這個只有高中學歷的男人文化功底很差,這尤其讓他的英語聽起來很古怪——杜安從他的發音中至少聽出了印度、日本和東北三種方言的特點,太特麽古怪了,不過倒也是一種特色。

而在韋榮琛的塑料英語口令中,這麽簡單的一條戲一次次地重復重復再重復,半天功夫過去之後已經拍了十三條了,還沒有一條能讓韋榮琛完全滿意的。

這家夥已經緊張到有些病態了,杜安冷眼旁觀,心裏這麽想著。

按理說,他作為一個監制,看到明明能過的片段被導演這樣翻來覆去的折騰著、浪費者投資方制片人的錢和時間,他是要開口阻攔、說“這樣就好”讓韋榮琛不要再折騰下去了的。

但是他不能。

監制和導演絕大多數都是對立的兩個面,是在對抗之中合作的,他若是像個正常的監制那樣來工作的話,以韋榮琛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和他們之間懸殊的地位差距來說,他很容易就會把韋榮琛打下去,把這部電影徹底打成他自己的電影,這不是杜安希望看到的。

他需要的只是這部電影的主要風格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角度去呈現,具體的操作還是要交給韋榮琛這個導演去處理的,若是就這樣把韋榮琛打下去、連具體到某場戲的小細節都要他來決定的話,那麽這部戲還怎麽拍?要韋榮琛這個導演還有什麽用?

所以杜安即使現在很蛋疼,也只能冷眼旁觀。

“到底該怎麽辦才好啊……”

又一次地拍攝完畢後,韋榮琛盯著監視器看了兩遍之後喃喃自語著,眼神看著有些絕望了。

顯然,這一條他又是不滿意的。

杜安坐在旁邊,仿佛都可以感受到他身上那種切實的壓力了。他看著韋榮琛這樣子,甚至覺得他下一刻會不會情緒崩潰了——顯然這次的拍攝對於這個男人來說是一次絕佳的機會,甚至可以說一步天堂、一步地獄,因此他給自己施加的壓力也就格外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