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節:藝術片(上)(第2/2頁)

“最後五分鐘,終於出現了孔雀,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動物園裏,低頭耷腦,萎靡不振。又過了兩分鐘,孔雀開屏了,他們一家人全都錯過了這禽鳥界最虛榮的一刻,正如一家人各自的命運,都是在機會錯失中度過的。”

“本片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中兄妹幾個人‘中國夢’的幻滅,這種幻滅不會讓人感慨命運無常而是讓人驚嘆社會不公。這是看似安陽這家普通人家的命運,其實也是千千萬萬被錯失機會的中國人的命運。正如片中這家人一樣,大部分中國人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在當權者的文治武功下,如魯迅所說,辛苦而麻木的生活,辛苦而恣睢的生活,電影沒有給人任何希望,希望看過的人深思,希望從我輩起,努力掙脫,告別這種可怕的宿命……”

夢想,命運,理想主義,內容充實,立意深刻……翻開這些評論,各種高大上的字眼充斥其間,滿滿的推崇之情洋溢,可見這些發影評的觀眾們對於這部電影是多麽喜愛多麽推崇。

但是它的票房只有五千多萬,連《風月俏佳人》的十分之一都沒,這是事實。

很多觀眾看這電影的時候看得想睡覺,爆米花一吃完就迫不及待地離開,這也是事實——杜安去電影院看過《孔雀》,這是他真實目睹的場景,所以《孔雀》的票房才會這麽低。

讓人看得爽,轉頭就丟,或者是讓人看得沒那麽爽,但是回想起來可以思考一些東西,這就是《風月俏佳人》和《孔雀》的區別,也是商業片和藝術片的區別。大部分人都覺得後者是好片,前者是爛片,這也是中國現有的一個評價趨勢和大部人電影人認同的一個標準模板。

這套標準模板的認可程度和普及程度,從《功夫》上就能看出來:為了表示自己是有思想、是有深度的,《功夫》這樣的商業大片都強化了人性本善、有教無類的主題,片尾那個金屬做的竹蜻蜓飛向天空的畫面更是含義豐富,所以《功夫》在豆瓣上的評價可比《風月俏佳人》高多了。

而杜安則看得腦袋都大了:他發現如果陳魯鈺要把《風月》和《孔雀》拉到一起來聊的話,還真就是商業片和藝術片之爭了,這命題太大,他到時候怎麽聊感覺都不太好聊啊,怎麽都要得罪人。

媽的。

啪!

杜安一拍桌子,怒了。

既然聊不了,那就拿自己開刀,插科打諢,糊弄過去。

一拿定主意,他就登錄了一個叫“愛吃大香蕉”的帳號,來到了《風月俏佳人》的界面下噼裏啪啦打了半天的字,然後一個10分帖就出來了。

《浮名浮利,一切虛空——盛裝下的絕望》

誰說《風月俏佳人》是商業片了?這是藝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