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1章 值了,有了(第3/4頁)

第一個震撼人心的鏡頭就是讓無數電影人都覺得挺不思議的畫面,觀眾們更是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本來就是3D巨制,別人拍攝炸彈炸毀房屋的鏡頭,先內後外,分鏡頭拍攝,而這一次楊以辰直接就在內部拍攝,純正的真實爆破,還原最真實的感覺,攝像機和攝影師,被特質的防爆破玻璃做成的罩子罩在裏面,在可能拍不到完全清晰但卻完全真實的環境裏,去真實還原爆炸的狀態。

屋內的人,一比一全仿真比例,裏面還裝著血漿包,最牛的是這仿真比例的人不是過往那種重量差不多外形差不多的填充人形,而是在裏面還嵌入了根據人體骨骼制作的骨架,爆炸的效果很逼真,唯一差的可能就是真實血肉模糊那種超過正常人所能接受範圍的觀感,也是楊以辰綜合考慮之後故意做的效果差一點,但效果的真實度是沒差的,包括他自己都親自上陣,當時嚇壞了全劇組的所有人,盡管這種爆破是以各種技巧配合下,模擬出來的真是爆破,光是炸一個房子,真炸和模擬炸就做了接近一百次,才做到內外效果接近一致,這模擬炸就是內部爆炸的殺傷力弱一些,墻壁的坍塌是靠外部結構的一些變化。

殺傷力再弱,那也是真炸,攝影師敢拼命的沒幾個,特效替身演員也有些打怵,是楊以辰身先士卒,首先被炸了一個渾身黝黑,嗆得出來咳了半天,這才讓剩下的人敢去拼一拼這種真實的拍攝場景。

到電影上映,呈現出來的畫面感,絕不是鏡頭拍一下內部,出來拍一些外部爆炸,而是鏡頭本身就在這房子內部,整個爆炸所產生的那種感覺,完完全全真實的呈現出來,就這一個鏡頭,就已經讓無數的人拍手叫絕。

第一部以楊以辰飾演的大少和他那些走走來來的夥伴,回到戰火剛剛平息被統治了北平為結束,可以說第一部只在最後階段展示了一點遠東戰場的殘酷,更多,還是以歐洲主戰場作為拍攝主體,從小喻大,從大見小,一個個小到幾個人的故事,一個個大到數個國家的畫面,都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帶有非常強烈故事目的講述出來,從一個個能夠吸引觀眾去看的故事之中,將戰爭的多方面視角,全部都展現出拉力。

不是說一場殘酷的戰鬥,死傷無數,展現的就是戰爭的血腥殘酷。楊以辰改變了這樣慣有的呈現手法,規模戰鬥想辦法呈現出對和平的渴望,一頓晚飯去呈現戰爭帶來的殘酷傷痛,不是為了可以炫技巧而這麽做,是在資料收集的考證之中,一個個隨之而來的小故事,給楊以辰帶來的靈感,都是真實發生的,完全就是真事,自然也不存在硬塞入什麽道理的意思,觀眾看了的觀感也不會覺得太假,覺得是為了表現什麽而表現什麽。

那些小故事,都是發生在戰爭中很微小的一件事,但放在如今這個時代,那就充滿了戰爭的時代感,那些大家覺得戰爭中該有的東西,都在這些劇情裏體現出來,楊以辰也正是因為這些故事的靈感,給整個劇本制定了主線脈絡。

他認為,一部電影的主線脈絡可以不必弄得那麽復雜那麽高大上,不一定每個故事都得有所謂的創新,每一個人都會講故事,卻每一個講出來的故事精彩程度不一樣,一個新絕的故事點子,不是那麽容易出來的,與其非得去追求新,不如將我們並沒有完全做到極致滿的東西,努力去補充做好,就像是戰爭片,過去的表達方式,趨於統一格式化,楊以辰擦著邊,找尋到了一種屬於他的方式,這片子,就成功了,再加上那種完全顛覆過去拍攝手法的真實效果拍攝,就連中彈的感覺,他都要求以最新模擬的感覺,讓每一個演員來體驗一下,如果你被打中了一顆子彈的那種疼痛感,然後記住這種感覺,在表演的時候,真正做到真實,而不是麻木或是浮誇的表演,哪怕是一個只在鏡頭裏一閃即過面目表情的群演,他也要求有最為真實的表情反應。

除了這些,演員的表演自不用說,場面的控制也不用考慮,砸了那麽多錢做出來的邊邊角角,足以確保整部影片在B格方面是無敵的,你要故事有故事,要表演有表演,要催人淚下或是驚喜交加的劇情也都有,那些對特效有期待的觀眾也得到了最極致的滿足,目前世界主流的特效水準,這一次《血色二戰》超出了至少幾年的技術領先,花重金將Y-Y-C之外能夠呈現出超前特效的技術都花錢雇傭來協助拍攝。

以點概面的方式,不是單純楊以辰一個點,他是主線的推動者,但他也只是參與者,那些來來走走的人,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點,故事沒有冗長拖拉,卻也沒有為了推進劇情而加快推進速度,一切平穩有序,該給的劇情場次一個不少,該精簡的鏡頭也不會多留一個,最終,在第一部結束時,這些點,匯聚成一個大家覺得不太完整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