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倔強》(第3/4頁)

這讓粉絲們對下周日的皇藝沙畫比賽格外關注。

那場比賽將在皇家文藝頻道面向全國觀眾直播,他們現在便鎖定了這档節目,希望能在第一時間聽到林在山的新作品。

在討論區轉了一陣後,林在山又習慣性的來到了他比較偏愛的鋼琴板塊瀏覽。

此時,鋼琴版最熱的一個帖子,是在討論人的音樂天賦的帖子。

短短半個小時的時間,這帖子就已經有50多人回復了。

不像討論區很多回復都是灌水,在Beyond論壇專業的音樂板塊,是禁止灌水的,回復的人多是抱著偏認真專業的態度來回復的。

林在山更喜歡在這樣的板塊上瀏覽發言,和更專業的朋友們一切交流切磋提高。

……

【我看你們都在說林大叔的音樂天賦超高,但到底怎麽才算是有音樂天賦?怎麽算是沒天賦啊?我是一個學鋼琴的新人,我現在對這個問題很迷茫。就比如說彈琴吧,我心裏的旋律比彈出來更快,這算是有天賦嗎?可能是因為我的技藝還不夠強,我在琴上總是找不到我想要的音,但是我心裏總是有一個音,這種音或旋律,可能唱不出來的時候可以彈出來,也有可能彈不出來的時候可以唱出來。我這算有音樂天賦嗎?】

……

上面的即是樓主的發帖。

二樓的回復很打擊人,但他說的也有一定的客觀性:【樓主,我必須打擊你一下,你心裏有音但在鋼琴上找不到,這是沒有音高感的表現,說的嚴重點,這屬於五音不全,是最沒有天賦的那一類人。】

很多人都在這個回帖上點了拇指朝下的反對圖標,並不認同二樓講的。

三樓的回復,是一個實名認證的東藝大音樂系教授回復的,他寫的很專業,林在山從頭看到了尾,覺得蠻有收獲的——

……

關於音樂天賦,大家普遍有誤解!

天賦不過是超常的能力,這裏主要談談音樂能力的問題。

音樂能力不是音樂天才或者一部分人的專利,而是每個正常人都具有的素質。判斷音樂能力應該提倡多元化的審視標準,不能僅靠表演能力與創作能力來評價,聽賞能力也是重要的音樂能力,更是音樂得以存在的基礎。判斷一個人音樂能力還應基於其生活的文化背景去考量,擺脫歐洲中心的音樂能力話語霸權。提倡更多人通過聽賞參與到自身民族音樂文化傳統中來,彰顯本民族音樂能力。

(中間略掉2000字,教授都是從民族文化的層面來舉例陳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的結語讓林在山很有感觸——)

能領悟自己音樂中的文化才是最根本的。

當今社會,對於音樂能力的價值判斷,主要是基於音樂表演能力與創作能力,這導致音樂從業者、音樂教育者、受教育者們判斷一個人音樂能力全局性眼光的缺失。

音樂的創作、表演、聽賞是三位一體的,相互依賴不可或缺。

判斷音樂能力應該提倡多元化審視標準,表演能力、創作能力、聽賞能力並重。

大眾音樂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強調音樂聽賞能力的提高。

判斷一個人的音樂能力,須將其放置到自身的文化背景中考量。

每個人都是有音樂能力的,至少都能夠欣賞、理解、認同並參與音樂活動,音樂應該是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個“音樂”尤其要強調本民族文化中的音樂,借以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抵禦歐洲中心的音樂文化霸權話語,重塑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統。

……

教授的恢復贏得了很多專業人士的點贊,林在山也在閱讀後給他點了贊。

不像教授回復的這麽專業,很多人都給了簡明扼要的回復,比如5樓講的:【樓主,你不要被二樓打擊到。說到音樂天賦這件事,好像只有莫紮特有吧?主要是他提高了音樂天賦的上限,讓一般人的天賦顯得啥都不是。要說林大叔的音樂天賦也確實非常厲害了,這可以從他的多首作品中都能感受到的。不過音樂這件事,最終講究的還是悟性,感性和靈性。一般人說的天賦好,不過是感性強一點,練練其實都能練好的。】

6樓講的則比較扯:【能跟著個調有點節奏感的即興瞎唱還在調上就叫有音樂天賦。】

7樓是個實名注冊的音樂人,說的稍微嚴肅點了:【在音樂這一行,比你想象的吃天賦太多了,樓主,你要想成為一般的鋼琴老師的話,大概需要在初中的時候就學會讀和縮編總譜,以及聽寫多聲部復調作品。想成為專業一點的愛好者的話,大概需要在10歲左右寫出符合和聲邏輯的單聲部復二或者復三旋律(可以限定音階),並編配織體簡單的伴奏。7歲左右應該能聽寫三和弦(開列或密集)和由三和弦伴奏的小段旋律。我不是打擊你,你對照著我說的,看一看自己的情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