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最後一場講座(第2/2頁)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適安歸矣?

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黃一凡輕輕唱起了這一首采薇歌。

這一首歌謠的意思其實也簡單。

翻譯過來,那就是:

【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饑。

用兇暴取代兇暴啊,伐紂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

神農虞夏古代聖君轉瞬即逝啊,我要去的樂土又在哪裏?

多麽可悲啊,即將身赴黃泉,看來是命途多舛啊,這似乎是注定的!】

這裏有一個典故。

其實“武王伐紂”是正義的,但是,作為故事中的主角“伯夷”和“叔齊”他們為什麽還說武王分不清是非,其實這與“伯夷”和“叔齊”思想眼界受制有關。他們是商朝某個小國的繼承人,他們是忠於商朝的。在周朝要討伐商朝之時,內心的忠讓他們表現出對周朝的厭惡。

當然,如果伯夷與叔齊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那麽,大家都會說他們可惡了,又哪裏會誇他們呢。而誇他們的原因,是因為在周朝滅掉商國之後,因為對於商朝的忠,兩人竟然不吃周粟,寧願死也不向周朝效忠,最後餓死於首陽山。

也因此,雖然伯夷和叔齊有一些愚忠,但他們的忠義精神卻流傳了幾千年。

特別是在國家危亡之時,伯夷和叔齊這種“寧死不吃周粟”的精神更為的難能可貴。

一切都在黃一凡的意料當中,這首采薇歌其實寫得一般,雖然黃一凡將這一首詩拿來到這個世界是妥妥的原創,但原創如果表現一般,也並沒有多少人欣賞。在黃一凡唱完了這一首采薇歌之後,也只有少部人的學子向黃一凡鼓掌。

黃一凡沒有在意,繼續開講。

“采微歌之後,則是楚狂接輿歌。”

不過,也很可惜,楚狂接輿歌其實寫得也一般。雖然其中一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其實寫得也相當經典。但一時之間,眾人還並沒能夠完全的體會這一首詩歌的意思。所以,在黃一凡原創了“楚狂接輿歌”之後,仍是奚奚落落的掌聲,顯得沒精打采。

甚至,當有一些觀眾欣賞完這兩首表現並不出色的歌謠之時,心裏卻是有一些郁悶,不時與朋友交頭接耳,小聲的議論說道。

“唉,黃一凡的詩詞功力怎麽下降了,這寫的什麽詩呀。”

“是呀,是呀,這難道就是我們期待的楚辭?”

“坑呀,別說是楚辭了,我感覺這樣的詩比唐詩還不如。”

“我也感覺,除了發現這兩首詩加了一個兮字之外,真沒有發現這兩首詩寫得多好。”

“水準大降,水準大降呀,別說比不上昨天的滄浪歌,就是易水歌,大風歌也是嚴重比不了。”

不少專門只是來欣賞黃一凡詩作的觀眾,此時卻是大為郁悶。他們來這裏可不是聽什麽學術,對於他們來說,學術什麽的聽得太難受了。動不動就為了一個詞,一句話分析個半小時,哪裏有創作詩歌來得刺激人眼球。

之前這一些人本來也對黃一凡的學術講座沒有興趣,可是,當兩堂講座傳出了一首滄浪歌之後,受此影響,一眾看客便紛紛來到水木,期待黃一凡的第三場講座。

可惜,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滄浪歌或許只是黃一凡的神來之筆,要想再寫出一首媲美聖詩的詩歌,當真比登天還難。”

不少觀眾搖了搖頭,有些郁悶地說道。

但,真的比登天還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