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散文大戰(第2/2頁)

“好吧,沈先生,我不說了,沈先生,您好好考慮吧。不過,沈先生。我相信,就算您不站出來。關於秋水的那一句形散神聚一說,恐怕全華國的散文名家,包括其他的一些學術研究者,他們也都會站出來。您願不願意出手,就看你自己想了。”

……

一篇“天下熙熙”,誰也不知道,就在此時,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散文大戰。

全華國無數的知名作家,散文名家,文學評論者,學術名人……先後都參與了此次大戰。

表現最為快速的,還是光輝日報。

在青年文藝刊登了秋水所著的《天下熙熙》一文之後,光輝日報在第二天,便摘錄了魔都大學教授“陶元白”寫的文章進行反擊。

陶元白在他的《散文創作的昨日與明白》一文當中,旗幟鮮明的對“形散神聚”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陶元白寫道,形散神聚最多只能是秋水單方面對於散文的理解,而不能成為全國大眾對於散文的理解,更不可能是散文的真正精髓。如果按其所說,散文就應該形散神聚,散文就應該在寫的時候標明一個主題,寫一個中心思想。那麽,散文還是散文嗎?

陶元白認為,散文之所以是散文,就因為他代表的是靈活多變的寫作手法,代表的是復雜多樣的主旨內容。散文可以有一個主題,但散文同樣可以沒有主題。單方面的將散文認為是形散神不散,這種思想太過於封閉,完全不符合當下散文發展浪潮。

並且,陶元白最後表示,秋水所提的形散神聚是昨日的散文,他是一種落後的思想,甚至是落後的散文,他永遠代表不了當今的散文,更代表不了明日的散文。

華國散文大戰,就此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