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天平的守護者啊(3)

自古力不勝智,行苦手上動作雖快,但是心中也在不住盤算。

自打三人交手開始,萬智周昆侖十三絕劍齊出,中間又夾雜了無數儒門招數。比如有數招搶攻,明明看著可以躲過,實則只能硬架,因為那招喚作“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再比如自己和初音先後加速,萬智周的速度也瞬間呈幾何數字上升,這是昆侖劍宗的絕學“昆侖之巔,人跡罕至”。

行苦和萬智周同時成為輪回士,相互之間知根知底。就算不會用,起碼也知道是怎麽回事。比如他深知萬智周此時的心訣,也就是劍芒的核心究竟為何物。

恨怨悲苦憎怒嗔、仁愛慈孝恥義廉……是故恨人所以得仁,無愛者必不怨,不慈者必無悲,孝而有苦,憎後恥來,義自怒生,廉人心嗔。夾天地七大苦,破人情七大礙,遂舍善惡之心,得稱劍神。

正是因為萬智周舍棄了原本的善惡之心,這才從劍聖的聖位上脫出,走上了高高的神壇。而他的劍術也以昆侖絕劍為主,因為這是天界所傳的秘藏。

可這並不足以讓行苦畏懼。雖然現在自己和初音兩人聯手都占不到上風,甚至隱隱約約還有被壓制的感覺——這是因為萬智周有著大宇宙意識的支持,行動起來自然要比兩人方便得多——但是行苦最顧忌的可不是昆侖劍宗的劍術,而是他習自儒門正宗劍法。

儒家練氣古已有之,書聖王羲之的筆力可以入石三分,若是計算一下力量,必定極為可怖。只可惜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打壓世家,各種手段叠出。世家一衰敗,全國文化必然衰敗,思想審美上大倒退。唐太宗打壓世家的做法,結果是連書法都失傳了,漢字僅存字形而無運筆之法。唐代八大書法家,沿襲魏晉古法的僅有虞世南一人,其他都是新法。書法僅是小道,便有此不可挽回的損失,可見漢文化整體損失多麽慘重。再加上後來宋朝以士大夫馭軍、明代僅重八股,導致於儒門手段盡失,儒生們都成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廢物,除了心學大師王陽明練就了一身本事以外竟然再無一人習得儒門之法。

萬智周是千年之後的後人,自然不可能讓這些懂得儒家練氣手段。但他是輪回士,可以去這些已經逝去的時間中找回真跡;他也是真名頌詠師,可以把這些已經死去的先輩作為英靈召喚回來;他還可以直接從光球那裏兌換,把原本已經有的秘笈給兌換出來。通過種種方法,他終於拼湊出了儒門練氣士的手段,也練就了只屬於自己一人的功夫。

“孝為義之本、哀為禮之本、勇為戰之本、農為政之本、嗣為國之本、力為財之本”的“六本劍”,“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博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的“五德劍”,“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的“四端劍”,還有最後的“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的“三達劍”,這些才是昆侖劍聖萬智周的另一手殺招。六本劍固然不如十三絕劍的犀利,但也易於修習,更是儒門劍術的基礎。到了至上的三達劍,已經完全淩駕於十三絕劍之上。也正是因為三達劍的最後一路,行苦的絕招也不敢拿出來,因為那是自己的絕招的克星。

(但是他打從一開始就沒有用這四路劍術,這是為何?)

遂舍善惡之心,得稱劍神……天子之劍……我道號為聖,但也始終只是人,那麽便讓此身化為神就是……等等!

“神”和“人”兩個字從行苦的眼前依次劃過,甚至讓他有一瞬間的恍惚,為此他還險些中了萬智周一記“穿心劍蠱”。但是他隨即便激動了起來,因為他想明白了事情的關鍵。

“老萬,你的六本劍呢?”行苦朗聲喝道,“五德、四端、三達……都哪兒去了?”

“誰知道呢?”萬智周一面用左手連續發出四記“劍飛”,右手持劍灑下“無形劍影”,將初音也連續逼退了兩步,“你若要看……大家一世人兩兄弟,倒也沒什麽不可以的。”

昆侖劍聖說到做到,只見他右手長劍探出,左手卻是向後側移去。雙手長袖垂下,如同白鶴之雙翼,長劍更是有如鶴喙一般。腳下步法輕點,時前時後,好像是廟會上祭神的舞蹈。

這是專門配合“三達劍”的“鶴舞七星步”。阿修羅王出言邀戰,來自於昆侖山上的仙人當即下了十二重樓,挾著昆侖山上的冰雪和天地間頂級的智慧而來。

“不對,我要看的不是這個。”行苦搖了搖頭,“‘智劍平八方’誰都能練,我要看的是你的‘仁劍震音揚’……不要說是仁劍、勇劍,哪怕是六本劍中的‘哀為禮之本’也成。”